|
喜訊!《淄博日報》刊登我公司產業扶貧的經驗報道时间:2018-04-23 2月12日,《淄博日報》第三版產經要聞中,刊登了我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探索扶貧新路子的經驗做法。 原文: 七河生物:產業扶貧彰顯企業義利觀 本報記者 王克朋 通訊員 李彤 早在2000年,淄博七河花菇公司在七河村誕生,公司創始人最大的心愿就是,闖出一條農業產業化的路子,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如今,當年的“小作坊”已成長為響當當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多年間,七河公司始終初心不改、本色不變,在做大做強助力經濟發展的同時,千方百計替政府分憂、幫群眾解困,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中展現出非凡的責任擔當。其創造的扶貧新模式、新經驗,對加快形成大扶貧格局也大有裨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近年來,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和企業的示范輻射帶動能力,以“科技創新+產業惠民”模式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力舉實招,實現了“發展一片基地,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促進一方經濟”,產業扶貧得到了市、區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農民群眾的交口稱贊。 不忘初心筑實力 有情有意有擔當 七河公司總經理蘇建昌這樣告訴記者:“扶貧是件大好事,企業不能太計較自身的得失。七河公司有這個實力,就應該盡一份力量,我們認為很值得!”質樸的話語展現出時代農民企業家的博大情懷。 多年來,七河公司按照農業標準化、國際化思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國內發菌、國外出菇、鮮菇就地上市”的農業產業化新路子。公司作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省食用菌行業優秀龍頭企業和國內最大的香菇、香菇菌棒生產企業,引領著國內食用菌行業發展,并于2016年5月19日在新三板掛牌交易。自2011年至今,公司通過境外投資方式,先后在國外建立了8個子公司和9個生產基地。 七河公司擁有1500余畝食用菌生產基地,建有香菇日光溫室600余棟,香菇工廠化生產車間30000平方米。年產香菇菌棒3000萬棒,出口東亞、歐美等國家,年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日產鮮香菇20噸,銷往青島、濟南、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各大超市及批發市場,備受市場青睞。七河公司還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成為“國家星火計劃承擔單位”,獲“山東省著名商標”認證。 七河公司興盛了一方特色產業,成為農民創業就業、脫貧致富的理想平臺。采訪中,來自福建古田的大棚承包人李建仁讓記者頗感意外。因為福建古田素有“中國食用菌之都”的美名,他為何舍近求遠?“在七河公司,不用自己投資建大棚,不用為技術發愁,菌棒都是現成的,也不用擔心市場風險,生產的香菇由公司按合同保護價收購。這錢掙得踏實又輕松!”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1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七河公司集食用菌研發、生產、示范、出口、加工、銷售于一體,并實現了跨國發展,蜚聲海內外。剛剛過去的2017年,七河公司出口銷售菌棒3000萬棒,國內銷售鮮品蘑菇1200萬斤,銷售收入達2.8億元。在公司現有的700多員工中,其中農民工就有400余人,平均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 七河生物公司走訪貧困戶了解“分紅”落實情況 投資收益分紅+返本 扶貧資金“滾雪球” 企業扶貧更靠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一個企業只有真正融入社會,方能體現其更大的價值存在。 文昌湖旅游度假區商家鎮,一直負責七河公司與有關村的扶貧協調工作。“扶貧,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如果也是買幾只羊、幾只雞送給貧困戶,或者支持農戶做點小買賣,很難發揮扶貧資金的規模效益;如果干脆把錢分給戶家開銷,可能救濟了一時,那今后怎么辦?”鎮政府工作人員頗有感受地告訴記者,“而通過七河公司投資于科技項目建設,進行產業扶貧,農戶不光受益大,而且長期受益。” 產業扶貧,政府、企業、貧困村及貧困戶一拍即合。2015年以來,七河公司采取“投資收益分紅+返本”的扶貧模式,重點實施了商家鎮東官、馮家、東岔、小史等4個村的專項扶貧項目。這筆扶貧資金共計198.5萬元,作為項目投入,實施期限為6年,按照7%的年化收益率計算分紅,每年固化分紅收益13.9萬元,一次性分發到貧困戶手中。6年之后,七河公司再一次性返本,確保這筆資金全部用到扶貧上。 商家鎮小史村是省定貧困村,76歲的沈秀蘭是該村的貧困戶之一。“俺算趕上好時候了。有養老保險,有老年人補貼,上級領導、村里都很關心,隔三岔五來看望。這兩年又有了‘蘑菇錢’,花銷上一點也不愁。”陪同采訪的小史村村委委員畢鳳芹解釋道,老人所說的“蘑菇錢”就是七河公司去年給她的分紅,具體數額是583.3元。畢鳳芹同時對老人說:“坐在您跟前的是七河公司辦公室的負責人,想來問問您是否滿意。”沈秀蘭老人拉著這位負責人的手,一連說了好幾個“滿意”,并不住地道謝。記者一行又來到貧困戶畢德全家中,畢德全也特別提到了七河公司的分紅,足見貧困戶們對這個“紅利”多么看中。 “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就拿‘投資收益分紅+返本’這一扶貧模式來說,給農戶的固化分紅比銀行貸款利息要高出很多,但七河公司認為‘很值得’。”商家鎮政府的這位工作人員感慨地說。 工作人員向“上崗”農民傳授香菇培養和采摘技術 扶志扶智相結合 產業鏈接就業創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俺是個家庭婦女,自打到了七河公司后,每月能掙好幾千塊錢,成了全家的主要收入。當了大半輩子農民,真沒想到這把年紀還能進公司、拿‘工資’!”七河村50多歲的陳麗芝對記者說。 七河公司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并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到項目基地務工。目前,有4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公司基地工作,或由公司派到設在國外的基地務工,人均月收入達到3500元以上,共增加月工資性收入超過140萬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食用菌生產,實現了自主創業就業。 農民張元民來自淄川東關,在七河公司承包了30個香菇大棚。“我一共雇了9個人,大都是婦女和年齡較大的,最多的一月能掙四五千塊錢。”張元民說,“我承包大棚3年了,真是越干越來勁!”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七河公司作為國家級科普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等方面優勢,推出了“科普示范”扶貧模式,共舉辦技術培訓班、講座82期次,參訓農民達8800余人次。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普示范”扶貧不僅讓貧困戶受益良多,更造就了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劉持軍是博山區石馬鎮橋西村人,在七河公司參加了香菇出菇管理技術培訓后,回村建起了5棟香菇大棚,利用公司提供的菌棒搞香茹種植,年銷售收入達30余萬元,個人純收入近10萬元。 政企聯手攻堅破難 構建扶貧大格局 “小康路上不能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 貧困戶困難程度不同,致貧的原因也多種多樣。以文昌湖旅游度假區商家鎮為例,除了4個省定貧困村外,還有其他村的一些特殊困難戶。 商家鎮利用102萬元項目扶貧資金,依托七河公司實施了2017年度專項扶貧項目,建立起商家鎮產業扶貧基地,項目收益全部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低保戶、貧困邊緣戶,共惠及群眾489人次。在七河公司總部駐地的淄川區,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多,其中無勞動能力人口占比大。公司利用8.6萬元項目資金,實施了淄川區2017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項目農業企業幫扶貧困人口項目,對雙泉社區14個貧困戶進行了扶持。 七河公司積極爭取各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推行“農發項目助力精準脫貧”模式。公司新建的“年產200萬棒香菇菌棒生產基地項目”,帶動基地農戶戶均增收1200元,并帶起周邊300余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另外,項目采用木屑、麩皮等原料2100噸,80%以上來自基地的訂單農戶,也全部按合同保護價收購。“農發項目助力精準脫貧”,也從整體上促進了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財政兜底能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基本生活,但要進一步提高這個群體的生活水平,再靠技能培訓、幫扶就業顯然不現實。怎么辦? 七河公司的“土地流轉+利益聯結機制”扶貧模式,按照每畝土地每年1000元左右的價格,流轉農戶土地及集體荒地800多畝,每年為農民增加收入80余萬元。即使無勞動能力,有了土地流轉,再加上其它扶貧措施,照樣能夠脫貧。 大愛無疆界。為了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市外的一些地方也慕名前來求援。為此,七河公司推出了“承建惠民工程”扶貧模式,僅2016年,就在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萊蕪市口鎮鎮等地承建了扶貧大棚建設工程,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幫助貧困戶建設大棚,目前已累計建設扶貧大棚20余個。企業扶貧“走出去”,在扶貧攻堅中實現了更大作為。 轉自:《淄博日報》 |